“以前我只在中国的电影里见过龙,现在我的双手能感受它的心跳,是中国文化脉搏的律动。” 2025年宁波诺丁汉大学的一则宣传片中,来自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校区的学生张明世(Mithilesh Tew)一袭中国红,翻腾跃动手中的舞龙,尽管从未专业学习过,但他的每一个转身、每一次挥杆,如呼吸般流畅自然。
从童年时期随父亲往返中国和马来西亚,到在马来西亚中文学校打下根基,再到如今作为交换生深入体验中国文化,张明世的经历恰似一条细腻的纽带,串联起中马友谊的生动图景。
在四大名著中启蒙中国文化
张明世的父亲是第三代马来西亚华侨,祖籍福建,尽管家族已在海外扎根多年,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从未中断。“爸爸常说,人不能忘本,语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根。” 在这样的家训下,张明世和姐姐从小学就在中文学校接受教育。
马来西亚作为多种族国家,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共同构建了独特的社会图景。张明世坦言,父亲的坚持让他在多样文化的马来西亚找到了身份认同的锚点,中文学校不仅是他学习语言的场所,更是触摸中华文化的窗口。
在课堂上,他第一次读到中国四大名著。孙悟空的金箍棒、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三国群雄的智谋博弈……成为他心中中国文化的最初图腾。2010年,6岁的张明世第一次随父亲到北京,登上万里长城,“这些经历让我很喜欢历史,特别是中国的历史。”
2024年,张明世到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启为期一年的交换时光。再次来到中国,他不再是那个依赖父亲翻译的懵懂孩童,而是能用流利中文对话、深度体验中国生活的亲历者。
课余时间,他与朋友探访亚洲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骑行穿梭于宁波老外滩,品尝麻辣火锅与东北菜:“来之前,我以为中国的文化就是书本里学到的那些,来之后发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魅力,比如内蒙古的草原、绍兴的黄酒、杭州的西湖……”
说到兴起,他眼睛一亮:“中国的奶茶品牌古茗、蜜雪冰城等等,在马来西亚可火了!我在中国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尝尝这些奶茶原产地的味道。”他笑着说,“跟马来西亚的一模一样。”
从港口记忆到科技梦想
张明世的家乡位于雪兰莪州巴生市,那里的巴生港是马来西亚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小时候,他见过父亲在深圳和巴生两地的港口工作,一艘艘往来中马的货轮,在他心中留下了对两国经贸的朦胧印象。
来到中国后,他更深刻地感受着中马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在宁诺就读计算机专业时,他发现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及马来西亚校区无缝衔接,“我在马来西亚的很多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都会选择到中国深造,这里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很有吸引力,而且像阿里巴巴、华为这些中国企业也和马来西亚开展很多产业合作。”
张明世记得父亲曾说,祖辈当年下南洋是为了生计。如今他来到宁诺,主攻人工智能方向,则是追新时代的梦:“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有很多显著成就。我希望能在这里学到更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张明世的故事并非个例。在宁诺,每年都有数十名马来西亚学子前来求学或交流。他们不仅在这里汲取前沿科技知识,深入体验中国文化,更与来自中国的同龄人建立起跨越国界的友谊,两国青年的互动早已融入学习与生活的点点滴滴。
张明世舞龙的视频,让他的社交账号收到了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同学的无数点赞,也有不少人留言被他的表演感动,他形容那一刻的感觉很“奇妙”:“大家虽然成长在不同的国度,却因为共同的文化记忆产生共鸣。”
今年暑假,张明世带着在中国的珍贵回忆返回家乡,心中满怀不舍,他期待未来能有机会再次回到中国,继续学习与深造。
发布于2025年0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