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诺丁汉大学最宝贵的就是它的国际化资源,随之而来的跨文化经验会让人终身受益。”尽管距离在宁诺的求学时光已逾十年,施东来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图书馆“乱读”群书、在英文辩论社“激烈交锋”、在英式小班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对不同文学和理论作品进行“咬文嚼字”式共读和讨论的美好时光。
施东来是牛津大学英文系比较文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也是该校全英文授课国际硕士项目“现代中国研究”的班主任和核心教员。他在英国累计留学八年,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种人文交流活动,并曾为莫言、徐冰等中国文化名人担任口译。
他的故事,始于宁诺一间小教室里的文学启蒙,成于跨文化研究的深耕与传播。从宁诺的教育奠基到英国的学术淬炼,再到回归本土的文化实践,他用行动诠释: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与知识的积累,更是在思维碰撞与理论思辨中重塑文化自觉,并最终成为连接中外的桥梁。
宁诺求学
跨文化教育的启蒙和奠基
2010年,怀抱着对英语和文学的热情,施东来在高考后选择了宁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宁诺声望很好,很多像我一样的浙江学子都心向往之。”他坦言,宁诺吸引他的不仅是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模式,还有与国际学术界直接对话的课程体系和学术范式。
初入校园,教学区的人性化设施、生活区的一应俱全与毗邻新兴商圈和鄞州区图书馆的便利,让他迅速找到大学生活的新节奏。
真正令他惊喜的,是课堂氛围的变化。告别国内高中的“大课制”,宁诺的英式小班研讨课堂,将重点放在激发辩论性思维、培养独立自学能力、鼓励自我表达与人际互动上。施东来回忆道,“教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点明学术资源的获取方法、解释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引导我们将做题思维转化为真正的知识体系和思辨能力,我现在写论文都还能用到当时在宁诺学到的一些方法。”
此外,国际化的师资提供了多元化的学术视角。来自加拿大、美国、新加坡、印度、英国、中国等国的教授,带来了各自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解读:和非裔英国教员讨论“后殖民理论”,聆听加拿大教授介绍亚裔移民文学史,都令他豁然开朗:“原来文学研究不必局限于经典,边缘与新兴领域同样值得探索,这对我的学术视野拓展有很大的帮助。”
对施东来来说,知识积淀同样发生在课堂之外。大二时密集的课外阅读任务,激发了他强烈的探索欲。充沛的自学时间,让他养成了课后深挖文献、与教授探讨的习惯。广泛的跨学科阅读不仅让他乐在其中,更为他日后转向文化研究埋下伏笔。宁诺辩论社的经历则锻炼了他的英语口语和临场反应能力,大二那年,他跟随社团征战全国高校,与不同背景和专业的学生正面交锋;大三赴爱丁堡大学交换后,他更将足迹延伸至英国各大名校辩论赛场,“辩论让我学会用英语表达复杂观点,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超越东西二元
架起世界人文桥梁
除了在爱丁堡大学交换学习,施东来还通过学校的暑期项目前往韩国高丽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交流,这些与不同文化环境的接触,催生了他对比较文学领域的强烈兴趣,并让他对文学中的身份认同话题产生了思考。
本科毕业后,施东来先后赴伦敦大学学院和牛津大学深造,最终在牛津大学英语系攻读博士学位,并成为该系当时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在牛津时,他活跃于英文系的各类学术活动、担任中国中心下属的中国学社副主席、牛津中国论坛的嘉宾联络人,获得了英国学术界和中国留学生同侪的广泛好评。
从中国到英国,从“自我”到“他者”的身份转换,促使他更深入思考“中国人”的身份定位,并在阅读和研究中积极探索,形成生活经验和学术思考的有机互动。
在英求学期间,他敏锐地发现了当时文学研究领域的割裂:“后殖民理论”基本忽略东亚,中国文学研究又很少谈种族,美国学界的“黄祸”研究轻视文学作品分析,而分析“黄祸”文学的学者又极少关注东亚本土的历史反响和西方以外的“黄种人”的种族话语和文化经验。他也由此找到研究突破口——“黄祸”的比较文学研究,并关注该种族概念在英国、南非、中国港台等地的流转变化,希望借此打开中外学界多个领域对话的可能性。
2022年,他正式入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汉学批评》《当代中国电影与社会》《电影视角下的中国崛起》等课程。从比较文学到中非文化研究,他的教学课题和研究兴趣不断拓展又细化。此外,他身兼上海中非关系网络活动策划及写作大赛主理人、A&HCI期刊《Literature Compass》现代主义文学板块的邀稿编辑,并活跃于Sixth Tone、《澎湃》《文学报》等媒体,以中英文评论解读国内外文化时事,将学术研究与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相连接。
回望求学旅程,施东来感慨道:“宁诺的价值不止在于为学生打开了全球学术资源的大门,更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更广阔的视野思考自身历史与追求的平台。”正如他对自身学术历程的总结:“我曾花很多时间去学习西方学术体系,到了牛津,反而更关注亚非拉世界的共通经验。这种‘走出去’又‘返回来’的自觉和反思,恰恰是中国学者在当前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和学术生态中贡献独特价值的根基。”
发布于2025年0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