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月2019 13

    中国文化课·研究性系列讲座

    on campus

research lecture 322-150

近期讲座信息:

时间

讲座

语言

地点

主讲

2019.12.9

18:30-20:00

图书聚散关国运

——清宫天禄琳琅藏书始末

中文

DB-A05

赵庶洋  副教授

南京大学

2019.12.10

14:00-15:30

唐诗在民间的传播与影响

中文

TB-404

2019.12.10

18:30-20:00

唐代物质文明与唐诗的关系

中文

DB-A06

2019.12.11

14:00-15:30

宁波古城地名文化解码

中文

DB-C06

周东旭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

会员

2019.12.13

14:00-15:30

沈从文的审美政治

——《边城》与健康的民族精神(下)

中文

PMB-115

黄涛  副教授

华东政法大学

主讲人简介

赵庶洋

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研究领域:唐宋文学文献、四库学。
  • 学术成果:

《玉海艺文校证》(与武秀成教授合作,凤凰出版社2013年)、《新唐书·地理志研究》(凤凰出版社2015年),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讲座内容导引:

  • 图书聚散关国运——清宫天禄琳琅藏书始末

清朝乾隆年间,宫廷藏书“天禄琳琅”经过清高宗弘历数十年的不断努力营求,收藏了中国古代数量最多的宋、元珍本书籍,达到了中国古代藏书的顶峰。但是随着清朝灭亡,尤其是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故宫,这些藏书也随之流散。这些图书的聚散过程也是中国近代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 唐诗在民间的传播与影响

唐诗在精英知识分子之间的传播与接受早已为人所熟知,并且被认为是唯一的途径。但是随着敦煌残卷的发现以及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唐代普通人如何学习欣赏唐诗逐渐为人所知,这些与传统的唐诗传播截然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唐代民间世俗文化的特点。

  • 唐代物质文明与唐诗的关系

唐代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在当时世界处于顶级水平,促进了诗歌的发展繁荣。唐代物质文化发展的特点也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相应的,唐诗忠实地记录了唐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物质文明的最佳途径。

 

周东旭

1984年9月生于浙江象山,民盟盟员,青年学者,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宁波文化研究会理事。2017年,为海曙区第五届政协委员。

  • 学术成果:

著有《苍水诗注》《鼓楼钟声 宁波老城的生命印记》《宁波戏曲与古戏台》,在宁波电视台科技频道录制《千年海曙》10集。《江南话语》4集。

讲座内容导引:

每个城市都是有生命的,有名字,有简称,有雅称。宁波为什么叫宁波?历史上又改过几次名?宁波为何简称甬,雅称四明?

城池为什么选址在三江口,城池有哪些礼制规范?城池消失后留下哪些地名,这都关乎一座城市的记忆。

城中的府衙、县衙、府学、社庙寺观古迹又留下哪些印记?为您一一道来。

 

 黄涛

管理学博士,文艺学理论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与法哲学方向研究。
  • 学术成果:

先后出版《戏剧、审美与共同体》、《爱欲与共同体》著作两部,发表文章三十余篇。

讲座内容导引:

《边城》在沈从文的著作体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一直以来,它被视为是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代表。《边城》所描述的边地生活激发了人们对于湘西世界的想象。但是,在沈从文的思想世界中,《边城》是在二十世纪上半期风云变幻的世界中的被藏匿的一处“世外桃源”。沈从文试图借助《边城》来传达他对于一个理想的政治世界的想象,在《边城》里面不多的人物身上,传递了对于民族复兴大业的关注,在这里蕴藏着一种在沈从文看来健康的民族精神。《边城》是一个理想人格所支配下的世界,是一个审美的政治世界。本讲座通过细读《边城》文字来尝试揭示沈从文的那个鲜为人知的思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