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UNNC alumni-directed film-Image1


 

在今年第29届香港国际影视展上,一部聚焦安宁疗护的温情之作《好好说再见》格外引人注目。这部由宁波诺丁汉大学两位校友张弛与王崑琳联袂执导、中国香港知名演员钟欣潼领衔主演的电影,深刻探讨了生命价值,用温情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家庭在面对离别时的故事,即将登陆全国院线。

去年,该片曾接连亮相浙江青年电影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重要平台,并第六届金鸡电影创投大会上斩获金鸡“报晓”荣誉。

 

用电影叩问生命的意义

 

电影《好好说再见》的灵感源于张弛在社区医院的见闻:顶楼安宁疗护病房的寂静与楼下社区的喧嚣形成震撼对比。当生命的两极仅隔数层楼板时,强烈的戏剧张力直击心灵。通过与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深度对话,张弛在生死议题的探讨中萌生出一种难以名状的责任感:“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生命命题,离别不可避免,或许我们可以学习好好说再见。”

这份对生命议题的敏锐捕捉,与联合导演王崑琳一直以来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两人因此开启了毕业后在长篇电影领域的首次合作。影片以现实生活为蓝本,用温暖治愈的影像,讲述身患绝症的单亲妈妈应诺(钟欣潼饰)在女儿丢丢(赵禹睿饰)与父亲应大海(林栋甫饰)的陪伴下,从容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故事。电影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的镜头语言呈现生命的尊严与温情。张弛表示,希望影片可以推动公众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对生命有一些新的见解。

尽管电影尚未上映,但其独特的题材已经引发了广泛关注。金鸡电影创投大会的专业评委点评道:“剧作结构完整、情感真挚,感动与悲悯交织、治愈与关怀共鸣,在忧伤中带有淡淡的轻松感。”还有不少权威媒体和知名影评人也称赞该片为一部“非常有意义、充满生活哲思”的作品。

对两位导演而言,这部电影本身也意义非凡。特别是张弛,这位曾凭首部长篇《海洋动物》斩获第41届莫斯科电影节(国际A类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的导演,实现了从艺术探索向社会关怀的创作转变。

回顾职业生涯,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及了在宁诺求学时期得到的“思想启发和开阔视野”。

 

example image alt text

 

跨文化土壤滋养电影初心

 

2011年,张弛与王崑琳先后踏入宁诺校园。作为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诺以开放的教育模式为学子提供了独特的跨文化视野。

王崑琳回忆,在宁诺国际传播学的课堂上,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电影世界的魅力:老师戴维斯与克利夫顿将后现代主义哲学与电影结合,弗莱明教授则探讨了电影的技术与伦理。通过对影史经典作品的剖析,这些前沿的电影理论激发她对“电影价值”的最初思考。学习之余,她在校园电视台学习拍摄剪辑,与同学通宵拍摄微电影,“那种创作的释放感让我彻底爱上了制作电影。”

毕业后,王崑琳赴美攻读导演专业。在行业的探索过程中,她常常身兼导演、编剧、美术多职,从学生奥斯卡奖得主一路走到入围欧洲最负盛名的国际A类电影节——2019年塔林黑夜国际电影节长篇首作竞赛单元。

张弛也从未局限自己。从话剧舞台到广告摄制,从独立短片到商业电影,他在多样实践中积累叙事经验,打磨出富有张力的视觉语言。从宁诺最初的创作出发,走过西宁FIRST电影节,远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波兰金蛙奖,再到回归国内主流视野的厦门金鸡奖、北京国际电影……这条视觉和叙事的探索之路,自宁诺萌芽,便从未停止成长与突破。

“在宁诺的学习给我打下了很好的思维和眼界基础,越深入这个行业,我越发认识到技术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思维和视野的高度决定了能走多远。”王崑琳强调,“更重要的是,学校开放包容的氛围让我滋生了由内而外的自信,拥有敢于尝试的勇气,我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争取。”

执着、敏锐、勇于尝试——是张弛和王崑琳共同的特点。从校园短片的首次合作到如今共同驾驭院线制作,两位导演用十余年时间诠释了何为“理想主义的坚持”。他们一路吸收、积累、创作,为下一个属于他们的“导演时代”做着准备。

 

发布于2025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