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讲座信息:
时间
|
讲座
|
语言
|
地点
|
主讲
|
2019.4.15
周一
15:30-17:00
|
苦难、犹太-基督教文化的例外论与中国文化——以《论语》和《约伯记》为例
|
中文
|
PB-112
|
郑文龙 博士
宁波诺丁汉大学
|
2019.4.17
周三
18:30-20:00
|
宋代理学的开启
——经义阐扬与教育实践
|
中文
|
DB-A06
|
何俊 教授
复旦大学
|
2019.4.18
周四
18:30-20:00
|
儒道异同略说
|
中文
|
DB-A06
|
张国庆 教授
云南大学
|
主讲人简介:
郑文龙
曾在海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兼职)任教,获得深圳大学本科学位(法学专业)、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西方哲学专业)、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宗教哲学专业)和香港大学博士学位(法学专业)。
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外合作大学研究中心中国文化课教研室。
法理学,宪法学,政治神学,政治哲学,犹太-基督教哲学与神学。
发表“贵族的品质与梭伦变法的意图”(《法治与改革研究》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从《创世纪》1-3看犹太教的羞愧感与神法的关系”(《海南大学学报》)、“罗森茨威格非政治的神学与犹太人问题--按法理学例外状态论进行的类比分析”(《启示与理性》第五辑)、“荷马的贵族与赫西俄德的平民” (《法意》第一期,商务印书馆)、“古希腊城邦与宗教—荷马史诗与库朗热的《古代城邦》”(《法意》第二期,商务印书馆)等著作。
讲座内容导引:
例外论是犹太—基督教文化的一个特征。简而言之,相对于异教而言,选民/信徒是例外的,后者在全善全能全知的上帝的计划中有着独特的角色,据此所衍生出来的文化形态也有其相应的特点。相对而言,中国文化则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文主义为其特点。讲座以苦难这一人生不可避免的常态现象为入手点,通过对《论语》与《约伯记》就苦难及与其相关观念的不同理解的解读,展示两种文化就此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何俊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代表作有《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南宋儒学建构》、《事与心——浙学的精神维度》等。
讲座内容导引:
宋学先驱胡瑗以其开创的湖学为整个宋学树立了某种典范。他的《周易口义》与《洪范口义》以时代问题为导向,聚焦于义理阐发,实现了从经学到理学的转移。胡瑗的经学通过他的教学实践获得有效呈现,湖学也因此由地方性经验上升为国家的理念与行动。湖学的形成、展开与上升,表征在宋代理学的形成过程中,经典世界与生活世界和政治世界具有内在的有机关系。但是当湖学由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模式,湖学在地方却日渐消歇,直至沉寂。
张国庆
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博士生导师。1998年至1999年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做访问学者。2008年以来,多次入选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
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中央编译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中和之美》、《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文心雕龙>集校、集释、直译》(与人合著)等七部学术著作,其中《<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入选第三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和《文化中国》(加拿大)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论著曾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
讲座内容导引: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创造性思想集中出现的时期,各种思想、学说喷涌而出,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百家”是形容之词,乃“多家”之谓,实际上主要有十家或十一家,它们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各家都在历史上发生过大小不等的作用和影响,但其中影响中国文化最为巨大、深远的,是儒道两家。从整个中国历史看,影响中国文化比较巨大、深远的,还有佛家,但佛家是在东汉以后才进入中国并逐渐发生影响的,在影响的巨大与深远方面仍然不及儒道两家。儒道两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流播,虽都有起伏,却一直赓续不绝。两家都有自己丰富独特的具体学说和鲜明的文化性格,区别很大,又互相补充,共同影响着中国文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以来,学界对两家文化有非常多的研究。有学者指出,儒道两家的“对立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脉络和基本构架。这一看法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在具体的研究中,关于儒道两家的关系或异同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提法。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1989年4月第二次印刷)第四章中“儒道互补的内在原因”一节,从六个方面就儒道的差异、儒道互补的内在原因作出了分析。一、阳刚与阴柔。二、进取与退守。三、庙堂与山林。四、群体与个体。五、恒常与变动。六、肯定与否定。同时,此节也简要提到了儒道的几点相同之处。李氏《中国文化概论》是较有影响的,六点分析也自有其道理,但其分析也还有一些不够确切、不够深入之处。
本课程基于李氏相关论说并加以引申讨论,期望对儒道学说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作出进一步的理解和探究。具体说,将对照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子)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相关论说,对上述六点分析逐点进行再分析、评价、补充或商榷,提供一些新的意见,通过这样的讨论,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深化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