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中东欧,高校扮演什么角色

2019年06月14日


      本篇来源:严瑾、单玉紫枫

      在宁波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已建成的“十大平台”之中,竟有5个同高校息息相关。对接中东欧,高校扮演什么角色?

      对宁波诺丁汉大学李达三中国-亚欧关系和国际关系学首席教授Emilian Kavalski来说,“教育”和“科研”是他一贯的工作主线:几天前,他还在伏案整理学生的论文成绩;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飞往”家乡保加利亚做田野调查。在Emilian看来,高校在“17+1”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就藏在他的日常中……

example image alt text

Emilian Kavalski接受宁波电视台采访

      人才培养

    “高校的作用,一是‘创造知识’,二是‘人才培养’。对我们来说,就是培养一批对中东欧17国有所了解,从而进入到政府、企业、高校等领域工作的学生。”Emilian说。

   “了解中东欧”,这个命题远没那么简单。虽然我们常把“17+1”挂在口边,但毕竟“和而不同”,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就拿语言来说,罗马尼亚语跟法语更为接近;而捷克语、保加利亚语则来自斯拉夫语族的不同分支,是俄语的“亲戚”。光是搞清楚这些,恐怕就令不少人头痛。

   “‘17+1’机制只是个平台。每个成员国在与中国合作时,都是作为单独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同质化的整体。所以,深入了解它们的‘个性’非常重要。”Emilian说。

      如果说“理解”需要一扇交流的大门,那么高校便是打开这扇门的一把钥匙。宁波诺丁汉大学已经开始行动了:往年,学校已跟不少中东欧高校建立了交换生机制;今年,宁诺正着手筹备“全球丝路研究所”,由Emilian担任所长。据他介绍,该研究所将搭建一个面向“中国-亚洲-欧亚关系”的跨学科平台。

   “现在,我们已经有师生在做关于中东欧合作的研究,分布在交通、物流、经贸合作等领域。等全球丝路研究所的平台落地之后,预计还能吸引到更多的研究团队。我们还在计划一个联合培养中东欧籍博士生的方案,研究方向与‘17+1’相关,可以涉及到国际政治、文化、供应链等多个领域。“Emilian说。

      文化引流

      中国已经成为了欧洲大陆上一股成熟的力量。不得不承认,国际事务中的行为体不仅是相互联系或相互依赖的,而是在错综复杂的互相纠缠和碰撞中获得了意义和价值。”Emilian在分析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时这样指出。

      在他看来,过去,在当代地缘政治的对话中,欧亚大陆的中欧和东欧角落经常被忽视。然而,由于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投资,该地区受到越来越多的战略关注。另一方面,中东欧各国都希望从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和不断增长的市场所带来的繁荣中获益。

      在这样的相向而行中,双方不仅有合作的基础,更有合作的意愿。这也给脚下的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对于中东欧国家来说,宁波是他们进入长三角,进军中国市场的首选地,对宁波乃至全中国而言,中东欧则是那把打开更广阔欧洲市场的‘金钥匙’。”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 

      当前,宁波正在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宁波将不仅仅满足于“先行者”的身份,而是以服务“国家大战略”,作为新使命。

   “文化,是国际交流的重要‘软实力’。语言、电影、音乐、旅游以及大众文化消费品都属于其范畴。”Emilian建议,下一步,宁波可以利用中东欧的友城、教育机构,发挥民间往来优势、文化人才优势,拓展交流平台、创造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从而增强文化软实力,为促进17+1合作,乃至“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结束--

最新消息请关注宁波诺丁汉大学官方微信(Nottingham-Ningbo)和微博(宁波诺丁汉大学)

如需进一步采访,请联系宁波诺丁汉大学品牌与传媒办公室苏钧天。

邮箱 Lily.su@nottingham.edu.cn

 

如有招生相关咨询,请与招生办公室联系。

本科报考咨询邮箱:Admissions@nottingham.edu.cn

硕士申请咨询邮箱:Global@nottingham.edu.cn

博士申请咨询邮箱:PHDadmissions@nottingham.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