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和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共同举办的国际散热器设计大赛上,由宁诺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四名大三学生张杨、江浚源、王一唯和夏露莹组成的团队AeroProMax,作为唯一一支进入总决赛的中国高校队伍,与来自密歇根大学、普渡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国际顶尖学府的学生同台竞技。
最终,他们凭借其自主研发设计的散热器和出色的团队协作脱颖而出,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团队同获二等奖。
ASME K-16/IEEE EPS国际散热器设计大赛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散热器设计比赛之一,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工程师和学术界代表。“我们的学生面对的对手有不少是硕士生和博士生,此前比赛中获奖的是普渡大学的博士生团队,但他们扛住了压力,并且毫不逊色。”团队指导老师、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龙姗姗博士和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宁波)创新研究院的聂毅博士说。
本次获奖的散热器乍看起来酷似蜂窝,这正是团队从大自然中汲取的灵感。“蜂窝状的设计增强了散热器的湍流强度,增加了空气与散热器之间的接触面积。”张杨介绍道,“这不仅减轻了散热器的重量,还提高了对流效率。”
这款出自学生之手的产品,经过了专业严格的性能测试,结构与性能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更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潜力——从超级计算机数据中心到消费电子等各类工业场景,皆能优化电子元件的散热管理,进而提高整体机器的能效和操作稳定性。
然而,面对比赛开放的设计规则和紧随其后的复杂制作流程,团队成员作为大三年级的学生,起初在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上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通过参加这个比赛,我们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开阔了眼界,让我们拥有国际视野。同时,也真正地把课堂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项目当中。” 江浚源和其他成员纷纷表示,这个过程让他们的科研探索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管理技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而这也是宁诺一直以来倡导的教育理念之一:不断勉励学子探索和点燃探求真知的“火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第二课堂”是宁诺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的活动助力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我们一直致力于给本科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聂毅博士说。
参加国际比赛的契机,源于一次在宁诺波音航空俱乐部内举办的ANSYS软件培训课程,聂毅博士正是这次课程的授课老师。作为培训发起人的俱乐部学生主席夏露莹说,培训的初衷是让社团成员提前接触这一国际流行的有限元分析工具,没曾想在课程尾声时,聂老师推荐和鼓励社员参加国际散热器设计大赛。师生们一拍即合,夏露莹第一时间组织社员成立了参赛团队。
谈到鼓励学生参赛的原因,聂毅博士由衷表示:“宁诺本科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和国际化视野都很强,同学们能够快速学习关于结构设计与优化、热流体力学仿真、增材制造的知识与技能。”
团队随即邀请了流体力学专家龙姗姗博士加盟,一个跨学科、师生协作的队伍应运而生。“这样的国际舞台也是难得的产学研交流窗口,学生们有机会直接和工业界、技术提供商对话,促进跨学科合作。”龙姗姗博士说。
整个竞赛历程,其价值远远超过了荣誉本身。如队员王一唯所言,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的关键作用,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和工业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布于2024年0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