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乙犇:宁诺一年级男神的风靡之路

2021年01月20日


example image alt text

“像我这样一学期默默无闻的学生,一本居然叫出了我的名字,我活了!”

一位国际传播学学生在校园偶遇“一本老师”后,在朋友圈写道。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位“一本老师”。去年,他在B站上直播,全程屏幕上火箭、爱心齐飞,足见他的受欢迎程度。

这位学生们口中的“一本老师”本名马乙犇(读音bēn),是宁诺英语语言教学中心(CELE)一年级国际传播学学术导师。他还是宁波诺丁汉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在英国完成博士学位后,选择回到母校当一名学科引路人。

  • 是教师,也是学长

英语语言教学中心是学生开启大学学习之旅的第一站。中心的老师们为新生提供扎实而全面的学术英语指导和专业基础课程,帮助他们融入英式大学的学术环境、顺利过渡到全英文的专业学习和写作中去。马乙犇就是国际传播学专业基础课程《媒体与文本:社会》和《媒体与文本:文化》的教师。

对很多学生来说,结束高考,忽然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使用不同语言和不同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我深有体会,因为我自己也曾经是宁诺的学生。我觉得非常幸运,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去和现在的学生分享我曾经遇到的一些困难,和克服它们的经历。

马乙犇

他认为,大一是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基本认知,培养兴趣的关键时期。教师作为引路人应该尽可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我自己是学生的时候,上过很多有趣的课,知道哪种教学方式是我喜欢的。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在同时掌握了学生和老师的视角后,课堂就会有趣一些。”

不止一位学生在采访中提到,一本的课堂互动性强,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后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大三国际传播学学生刘菲菲就评价,“一本是我进大学以来认识的第一个专业课老师,应该就是他把我‘领上道’的吧。在正式上国际传播学之前,我其实完全不清楚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填志愿也是全凭直觉。他让我了解了这个学科,从而重塑了我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这样的体验是我在读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中从未有过的。”

  • 一本正经却可可爱爱

在同学们眼中,马乙犇是非常严厉的。刘菲菲记得,课上他经常向大家提问,小组讨论时不准讲中文。每周都会有两个任务。一个是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思考和回答一些问题,另一个就是进行展示汇报。有一次因为临近论文截止期,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准备展示汇报。“他的语气瞬间变得低沉,能感觉到他的失望,一下课就背起包走了。当然,其实这是一本对教学负责的一面,他希望我们真正学到东西。”

马乙犇表示,其实每一次讨论课对他来说都非常有意义。他希望学生们能参与到学术讨论中,并期待在课堂上发生观点碰撞。“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了一些特别的想法,或者是质疑我的观点的时候,我会觉得非常高兴。有的学生可能觉得课堂上还没有“过瘾”,会在我办公时间继续找我讨论相关问题。我非常乐意和他们坐下来再聊一个小时。”

不过,课堂上一本正经的马乙犇,生活中却有一些反差萌。他的学生孙浩宁说,“一本老师看起来一本正经的,但是偶尔夹带一点小幽默,就显得格外有趣。反差的点在于他居然还是个厨神,非常喜欢自己捣鼓美食。”

  • 支持和尊重学生

作为宁波诺丁汉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本科毕业后,马乙犇去往伦敦国王学院读研,后在利兹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巧合的是,他的博士生导师是当时在利兹任教的Gary Rawnsley教授,现为宁诺人文社科学院院长。

马乙犇说,博士毕业后,了解到母校有这样一个机会,他没有任何犹豫就来了。“我读书的时候,遇到了许多良师,他们给了我非常多的鼓励和支持。我在英国求学的时候,遇到学术和生活上的困难,他们也会尽己所能地帮助我。”

他说,他深知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力。所以他一直告诉学生多做一些思考,学会问问题,勇于接受挑战;同时也鼓励学生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闪光点。

马乙犇告诉我们,入职时,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记住每一个教过的学生的名字。而随着他教过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困难。“现在差不多已经有近八百人了。但我会尽量记住上过我讨论课的学生的名字。因为我觉得能叫出学生的名字,是对学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