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 Intranet
   

中国文化课研究性系列讲座

地点
On campus
日期
25 三月 2019 (00:00)
描述

近期讲座信息:

时间

讲座

语言

地点

主讲

2019.3.25

18:30-20:00

古典神话与思想(一)

中文

DB-A06

罗晓颖

副教授

重庆大学

2019.3.26

18:30-20:00

古典神话与思想(二)

中文

DB-A06

2019.3.27

18:30-20:00

古典神话与思想(三)

中文

DB-A06

2019.3.28

18:30-20:00

古典神话与思想(四)

中文

DB-A06

2019.3.25

18:30-20:00

苏格拉底“自知无知”

的政治哲学阐释

中文

海洋经济研究院121教室

张鑫焱  博士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2019.3.28

18:30-20:00

尼采“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深信不疑”的政治哲学阐释

中文

DB-C06

2019.3.26

18:30-20:00

新文化运动中的“鹅湖之会”
——从胡适致范源廉一封佚信谈起

中文

DB-C06

吴宝林  博士

中南大学

2019.3.27

18:30-20:00

革命、启蒙与知识分子

——历史上的失踪者沈玄庐的“生与死”

中文

DB-C04

2019.3.27

15:30-17:00

北宋与南宋的正统转移

中文

DB-A06

王宇  研究员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9.3.27

18:30-20:00

宋代的太上皇现象

中文

DB-B01

主讲人简介:

罗晓颖

中山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任职情况:

希腊奥纳西斯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2010年),国际希腊哲学协会(IAGP)会员、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会员。

  • 研究领域:

西方古典学、古希腊罗马哲学与文学、西方古典政治哲学和西方哲学史等。

  • 学术成果:

出版《马克思与伊壁鸠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菜园哲人伊壁鸠鲁》(华夏出版社2010年)等著作;发表“哲人的乌托邦”、“苏格拉底的两种辩证法”等论文多篇;目前主持编译《正义与法——柏拉图对话<克力同>翻译与研究》等,担任古典学丛书“经典与解释”之数种子系列“普鲁塔克集”第二主编。

讲座内容导引:

通常认为,西方古代思想经历了从Mythos(神话)到Logos(逻各斯)的转变。神话和逻各斯可以说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言辞、思维和世界观类型,但另一方面两者又紧密联系,无法截然二分。从19世纪中后期特别是20世纪以来,西方古典神话得到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解读神话的理论路数也层出不穷。本系列讲座关注古典神话的思想蕴含,视神话为构建西方古典思想的主要源泉之一,尝试从思想史的角度研读西方古典神话。具体而言,讲座将从“神话与政治”、“神话与哲学”、“神话与爱欲”以及“神话与创世”等多个主题出发,选取古希腊罗马经典文本,包括希伯来人圣典文本中的若干著名神话故事,进行思想性的解读和阐发,以展示神话在政治、哲学、爱欲、伦理和世界起源等重大问题上的特别关切。

 

张鑫焱

浙江大学外国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讲师。

  • 研究领域:政治哲学。
  • 学术成果:

出版译著《苏格拉底式公民身份》;即将出版著作《知识/力量的反讽》;发表论文“无根基的共同体”、“哲人型公民身份是否可能”、“反思曾奇峰的‘三角形理论’”等。

讲座内容导引:

  • 苏格拉底“自知无知”的政治哲学阐释

“自知无知”并非一种谦虚的表达“自己也有不知道的东西”,而是可以从否定性的角度来理解,那些自以为掌握真理的人是否陷入了某种盲目状态?《安提戈涅》,梭罗的《论不服从》会帮助我们理解。

  • 尼采“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深信不疑”的政治哲学阐释

与“真理”相对立的不是虚假的“谎言”,而是对某种信念毫无质疑的盲目性。

 

吴宝林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曾就读于武汉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学士、硕士。现任职于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研究领域:20世纪中国文学与思想。
  • 学术成果:

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新文学史料》等杂志发表若干论文。

讲座内容导引:

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1924年4月,恽代英为纪念五四运动写了一篇题为《“自从五四运动以来”》的短文,文章开篇略有讽语:“‘自从五四运动以来’八个字,久已成了青年人作文章时滥俗的格调了。”随后他分析青年崇拜五四之缘由,在思想与组织活动上痛惜“民国十三年”的青年何以堕落到“民国八年青年的程度一万丈以下了”。最后很自然地质问道:“为什么不让我们再看见一个五四运动?”作为现代中国文化政治的开端与新发明的传统,五四与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历史动能在经历了革命狂潮的波云诡谲与“告别革命”式的耗散之后,至今依然云绕着人们的脑力。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只能在既有的条件下创造。这是残酷的“自然史”。在复古思潮以人民币的名义纠缠着活人身心的今天,前贤发明的传统被套上了另一幅面具,说着一套借来的语言。有闲做梦者的行箧,也成为在时代舞台边缘群集而观者的幻觉中心。在历史与价值判断之间,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也构成了多重的思想坐标,纷争与论辩从未停息。新文化运动以“文化”激荡出政治的“行动”空间,又以自身的博杂给予后人“变幻大王旗”的口实,又以自身的激进,如大河奔腾而起的浪尖,使胆怯者闻风落荒,使勇猛者勇往直前。而新文化运动更开启了对未来的想象,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核心经验。今天对历史最具理论穿透力的评价,都是在寻找理论与现实被阉割、被遗弃,或是主动屏蔽掉的关联。新文化运动最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机制,或许就在于总体感的获得,以及既有位置感、秩序感的丧失与重新布置。尼采说,“历史是服务于生活的”,“人生需要历史的服务”。所以,历史终究是属于生者的。但历史在何种意义上属于生者,这又不可儿戏。在尼采指明的三种关系里,历史属于生者的是:“它属于行动者与努力奋斗者,属于保存者与尊敬者,属于受难者与需要解放者。”与此相应,我们熟知“纪念碑式”的历史,熟知“好古”的历史,熟知“批判”的历史。尼采告诫我们要在适宜之地对这三种历史各取所需,否则它们就会长成“荒芜的乱草”,成了“变种”。五四与新文化运动是使人解放、促人觉悟的实践,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却是“各取所需”,但如背离其“自然的产地”,当然就会变成“荒芜的乱草”,长成“变种的植物”。本次两场讲座将聚焦于此。一是从新史料出发,探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场“鹅湖之会”。1920年夏天胡适南下,在南高师的暑期学校与梅光迪、胡先骕、柳诒徵等人同台表演,同台竞争,提前预演了后来“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纷争之历史。此次历史预演或是一个导火索,加速激化了梅光迪等人对新文化派的反击。在此过程中,胡适借力北洋政府中“亦旧亦新”的实权派去推动其主张,其对这段历史的自我叙事,却是一种“提前进入历史”。二是关于历史上的失踪者沈玄庐的一篇小说《生与死(冥想)》的文本精读。这篇小说写于五四后一年,发表于1920年10月14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一般文学史对沈玄庐介绍甚少,其一生传奇而短暂,孙中山曾评价其为“浙江最有天赋之人”,他年轻时做清朝地方官就曾与孙中山在云南的坚定拥护者杨秋帆往来,在清末的政治时局中感染了时代的革命气氛,一面是清朝的基层官员,一面却启蒙农民“闹革命”——就像后来他在浙江萧山衙前老家,以地主的身份鼓励佃农抗租减税来反对自己。我们将从这篇小说入手,探讨这样一个“亦新亦旧”的知识分子如何在五四前后思考“主体间”(我你他的连带)的问题,如何自我改造和表现觉悟。

 

王宇

浙江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副所长,浙江省儒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才、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 研究领域: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哲学史、浙江文化史。

  • 学术成果:

发表《道行天地:南宋浙东学派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出版社2012年)等著作。

讲座内容导引: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的皇权政治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原因是,宋代的皇位继承经常是在不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包括:违反父子相继一般原则的“兄终弟及”,皇帝无子而收养养子为后,新皇帝年幼而由太后(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以及多次出现太上皇与皇帝并存的复杂情形。这都导致宋代皇权在过渡时期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也间接影响了宋代形成较为稳定的立国策略基盘。

  • 北宋与南宋的正统转移

南宋的创始人高宗赵构,是北宋徽宗皇帝的第九个儿子。在1125-1126年间,金人两次围困开封,赵构竟然两次被派遣到金营担任使者——其实是人质,几度被置于万分危险的境地。幸好,在第二次出使的路途中,他被宗泽等地方官员阻止,遂停留在河北地区。尽管,他被钦宗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他始终没有认真考虑过派军队解救开封之包围,而坐视自己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被俘虏到金国。由于“二圣北狩”,赵构作为唯一未能被俘的皇子,填补了权力真空,建立了南宋。

  • 宋代的太上皇现象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太上皇数量最多的朝代。太上皇的存在,意味着同时有两个皇帝并存,虽然大多数太上皇表示自己不会过问政治,但实际上其政治影响力无处不在,造成了皇权的分裂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